彭亮神色肃然起来,目光专注地看向辉哥,"阿欣的商业思维已经相当成熟,考虑问题周全细致。从投资价值来看,俊龙确实比达丰更具潜力。"
他顿了顿,继续道:"衡量一家工厂的真正实力,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亮丽,而在于技术积淀和员工的归属感。陈安龙经营下的达丰,员工普遍缺乏归属感,只是靠着东莞地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,才掩盖了这个问题。但这种管理缺陷,最终会体现在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上。
俊龙建厂时间虽短,技术积累确实不如达丰,但建厂初期就建立了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招聘制度,由古总亲自把关,大爷协助执行,这种管理方式从一开始就为员工创造了归属感。虽然由于股东之间的问题,工厂也经历了一些人事动荡,但肖雨欣入股后,随着晓丽、古秋巧、何晓燕等人才的加入,局面已经稳定下来。"
彭亮话锋一转:"相比之下,辉凡建厂时间比俊龙还晚,但技术储备已经原超俊龙,甚至能与达丰比肩。关键在于古总她们几位高管从不摆架子,凡事亲力亲为,加上优厚的薪资待遇,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,使工厂始终保持着良性发展。在这方面,连龙柏都望尘莫及。”
辉哥认真听完彭亮的分析,沉思了一会儿,点头道:“就这样决定,我尽快抛售达丰的股权。”
蒋凡这时才插嘴道:“欣姐已经说过,只要你俩购买小乖的股权,价钱你们说了算。前提是你俩要先商量持股的比例,以免我们兄弟间为了这事闹出不愉快。”
辉哥虽然希望成为第一大股东,但毕竟还不懂经营,况且与彭亮合作,肯定不能像对詹昊成和方伟那样,他正想静下来好好斟酌。
彭亮已经大方地表态:“辉老大现在想涉足工厂的经营,股权份额还是侧重他吧,我只要比唐俊多一点就行。”
辉哥感激地看了彭亮一眼,也没有再说什么。
三人商定完俊龙的持股比例后,话题转向即将投建的新厂。
蒋凡开诚布公地说道:“这次投资新厂的主要资金,来源于出售俊龙的股权,所以初期规模不会太大。如果你们愿意参与,持股比例不超过49就行。”
彭亮深知,尽管蒋凡有意收敛锋芒,但他这张名片在许多投资者眼里,已是一块金字招牌。即便工厂尚未选址,只要他愿意融资,必然会有不少人主动找上门来,估值肯定不会按实际投资计算。
而他愿意让出这么多股权,彭亮也推心置腹地回应:“你能萌生建新厂的想法,说到底还是把我当兄弟,阿欣才愿意忍痛割让俊龙的股份。你既然看重这份情谊,我也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。我只要10,表个心意就行。”
说罢,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,目光郑重地看向蒋凡:“不过,我有个建议——现在东莞的投资环境这么好,既然要建,规模还是要扩大,至少不能小于俊龙。如果资金不足,我可以拆借。如果你在这件事上还像先前那样跟我斤斤计较,这兄弟可真没法做了。”
辉哥这时也笑着插话:“这家厂子可是你三个‘贤内助’的产业,我和彭总一样,也只要10,只要证明咱们三兄弟做事始终一条心就行。”a